週期表從最早台南領書開始,算一算已經讀了將近兩個月。領取贈書時,有一部份的朋友拿到的是「尋找地球刻度的人」,相信大家也已經開始閱讀有一段時間了。
從這個星期開始,如果您要寄讀書心得,請分開信箱投遞,謝謝!
「尋找地球刻度的人」:bubu.longitude@gmail.com
「週期表」:bubu.periodico@gmail.com
Eric
隨著飛行高度的下降,駕駛艙傳來了機長的廣播,報告了目的地的天氣狀況及當地的時間以方便乘客的對時。多年來往返各地,在降落前很自然的對時程序,卻因著手上閱讀的這本書而有了不同的感觸。調整著手錶的同時也多了一份對約翰‧哈理遜的崇高敬意。
在高科技的今日,一部簡易的車用衛星導航在幾秒鐘之內就能定位出我們所在的經緯度,很難想像四百多年前缺乏判定經度的「探索時代」,即使有最好的海圖和羅盤,一位資深的船長仍會在海上迷失、凱旋歸來的艦隊也因經度的誤判而全軍覆沒。
為了解答經度之謎,整個歐洲都動員起來。英國國會在一七一四年「經度法案」中訂下了高額的獎金兩萬英鎊,以徵求「實際且可用的」判定經度法,這個金額在當時足以贖回一位被俘的君王。
當時緯度可藉由太陽的高度、白晝的長度或地平線上的嚮導星測得,經度則受時間的推移而有變化。要測定海上經度,必須知道當時船上的時間,還有另一經度已知點的當地時間,有了這兩種時間才能將時間的差異換算成地理上的差距。每一小時可換算成圓周的二十四分之一,也就是15度。當太陽抵達天上最高點時,航海人就把船上的時間調整為正午,然後查看啟程港的時間,兩種時間每差一小時,就可換算成往東或往西15度的距離。
可是當時想確知同一時刻兩地的時間,卻是完全不可能的事。顚簸的船、溫度的改變、氣壓的升降等自然因素都足以影響擺鐘的快慢。
在重賞之下,知識較低者想出許多千奇百怪的方法,而天文學家則積極地向鐘錶般的宇宙求解,其中伽利略的「木星月蝕法」最吸引我,他觀察到木星一年有千次的月蝕,時間都可以預測,也就可以當作鐘錶調時的依據。但是實際上,在船上要觀察到那四顆衛星已經相當不容易了,白天更是看不到,即使看到,「月蝕」出現的次數也沒有頻繁到可以用來導航。
不過為了觀測,伽利略還發明了一種頭盔,上附望遠鏡以找到木星的衛星。但伽利略也承認,即使在陸地上,心臟的跳動都可能讓木星跳出望遠鏡的視線。我在使用望遠長鏡頭拍照也會有類似的情況,若不借助腳架,自己的呼吸就會使畫面上下震動而拍出焦距模糊的照片。
「木星月蝕法」雖沒用在海上,但在1650年後廣用在陸地重繪了世界地圖,法王路易十四看到重畫的法國地圖時還曾抱怨,天文學家奪走的國土比敵國還多。更有趣的是,光速的發現也是「木星月蝕法」,在1676年測得的數值竟然只比現代定義的每秒30萬公里稍稍小了些。
相形之下,哈理遜把所有的複雜問題都隠藏進鐘錶內,不必懂數學或天文學,也不必有經驗就可以操作而找到「地球的刻度」,看在科學家的眼裡,這似乎是太過容易而有些僥倖。哈理遜獨自對抗著科學界在航海術方面的既得利益者;同時他也為自己造鐘的高標準而承受了數十年一連串的考驗。
Abby在中學、Pony在小學的階段,我曾經把這本書當床頭故事唸給她們聽。它不只是科學書,也真的是很好看的小說。希望大家能用輕鬆的心情來閱讀,先別急著要與孩子們分享,當你真正的喜歡而且讀出心得時,再用孩子易懂的語句來說或唸書中的故事。有時孩子會問一些問題,也許我們得花時間進一步去查尋相關的資料才能回答,但與孩子一起成長的樂趣就在其中,不要錯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