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做了一些小小的測驗,覺得很有趣;不過,我說有趣的同時,其實心裡也不免感到失落。

失落的是,不少父母願意花時間談論孩子的問題,也願意尋找方法,但是要他們跟孩子一樣,一章章、一題題的專心於課業的內容,深入的去了解孩子的問題,大家卻未必願意;有些雖起了頭,但後繼無力。

誰會相信,最簡單的路是「繼續關心」,因為只要繼續,一種混合了對孩子成長的好奇,與對自己過去成長的了解,慢慢會轉成耐心。在教導自己的孩子課業這件事上,「耐心」並不是「能夠忍耐痛苦的意志」,而是「要完成責任,持久不變的心意」。

我很喜歡讀《論語》,越老越喜歡,因為,生活經驗豐富了,生命也有了比較穩重的體會,覺得每一段短短的話語都好可愛。

孩子也喜歡短的篇章,因為讀寫或背誦的負擔比較輕。但這句很容易背起來的話,用來教導他們,份量是很足夠的。

「恕」字多美;從字形上拆成上下,就是「如心」,也就是「相同的心情」。先從字形出發,再進到孔子的解釋,那麼「己所不欲,勿施於人」就等於是想法與行為之間的連結,更容易懂了。

一般只節錄出「己所不欲,勿施於人」,有些可惜。跟孩子讀《論語》要選生活化的篇章,而且最好不要抽取部份。
這一篇也一樣,如果讀到了子貢的問話,孩子就了解到「恕」字被「終身行之」襯托出完整的意義。

我們也從這段對話中了解,不是只有小朋友需要更進一步的闡釋。面對子貢,孔子並沒有說完「恕」字,就結束。他緊跟著說明「自己不想的,不要加在他人身上」孔子為這個善於經商辦事的學生量身訂做了一個提醒,身為老師,他幫端木賜建立的是一道終生自我測量的行事準則;反過來也可以說,孔子在提醒他,絕不可奪取他人的權益。

衛靈公第十五
子貢問曰:「有一言而可以終身行之者乎?」子曰:「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於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