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在工地打掃的時候,我突然問自己,這個剛剛完成的空間該算是我第幾個設計?當時正不斷在擦拭揉洗,沒有用紙筆,沒想到在腦中算啊算的,亂得數不清了!剛剛坐下來寫了一寫,才發現剛剛好是第30個。

以一個與建築或室內設計的正規學習完全無關的人來說,我與空間的機緣似乎是特別深的,即使在異鄉他國,我也總在無意中,會在一種非常不可思議的情況與一個特別的空間相遇。

我第一次組工班裝修自己的餐廳時27歲,這完全的陌生卻沒有任何自覺不能的遲疑。我按著邏輯安排工作的順序,指揮工班進場;依著自己滿意的美感,在結構下收束各個隔與合,面與線的會合再鋪陳細節;第一次開始的時候,沒有設計圖,到今天的第30次,也沒有任何設計圖。

工班對於沒有圖這件事,總是恨得牙癢癢,但我到現在還弄不懂,何以非要有圖不可?如果真正理解自己的工作並擁有技術,腦中自然有圖。

如果真正用心,沒有圖並不會錯,而不是有圖就不會錯;有多少工地都錯在按圖施工?只按圖施工,卻不管現場需要的微調,或協調上的合理,才是室內設計常出現的大問題。

30場的每一場,我都參與最後的清理工作。並不是用此來標榜自己的勤奮,而是透過實地的清理,才能檢視細節是否都做好了,與品質或使用上可待改進的部份〈今天在擦玻璃時,就發現書房與小花園的大玻璃漏打了細條矽膠,這從一眼所見與一面的清理其實都沒有看出,只因玻璃的兩面都是我擦的,所以才了解了另一邊的不夠穩密〉。

我已與工班負責清潔的伙伴足足清了三整天,才把所有的粉塵從上而下層層趕下,不互相污漫地理完了。其中有一天,不知道幾點時,我的伙伴不好意思地跟我說:「蔡老師,一起下班了好不好,好累了!」我這才發現,我們已足足掃除了10鐘頭。

我想,我的身體也是累的,但跟所有的創作一樣,最後一刻的努力才使得自己最原先的設想能完整地呈現出來;興奮,是必然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