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飯店用過早餐離開時,我走在一對日本父女的身後。年輕的爸爸手中抱著才幾個月大的嬰孩,他的左側緊緊跟著一個大約三歲的女兒。小女孩前進時一不小心腳步相絆,在地毯上跌了一跤。

她沒有哭,但爬起來的時候臉上露出微微驚慌的表情。飯店的工作人員在孩子跌倒的那一刻立即趕上前來,他疼惜地輕聲探問著跌倒的狀況。不遠處還有兩個梯階,小女孩便在那位工作人員小心的攙扶下,慢慢地一階一階走下去。

那父親只微笑點頭跟工作人員致意,什麼話都沒有說。再往前走的時候,我聽到他用非常溫柔與慶幸的聲音緩緩對女兒說:「能遇到這麼親切的人,真是太好了!」小女孩非常
可愛,她用力點點頭,隨著父親的話尾跟著說:「太好了!」尾音甜甜地揚起,完全表達了心有同感之意。

我跟在後面,聽著短短溫馨可愛的親子對話,不得不相信,父母的確是為孩子開啟解讀世界第一道門的人。我們如何看待人事物,總與父母的啟蒙有極大關係。

雖然這個爸爸並不急著要孩子跟幫助她的人說謝謝,但是,當孩子情緒平穩之後,他以詳和的口氣回顧當時的情況,只輕輕用了兩句話,就給了小女孩一份感謝的教育

我相信,一個孩子如在三歲時就能了解自己受幫助是一種幸運,等她的語言表達成熟之後,自然而然會開口說謝謝,而且不只是反射性的複誦。

父母總擔心在這人心險惡的大環境中,孩子過度天真很容易受騙。但「警覺危機」與「信任善意」並非必須取捨的教育。我想應是並行、視情況而定、慢慢為孩子累積的經驗教導。

(中國時報 浮世繪版 蔡穎卿專欄 2008.05.30)

親子語言學 http://www.wretch.cc/blog/bubutsai&category_id=111502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