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年九月開始當了朗朗與心聿的保母一陣子之後,我開始了解到,孩子非常需要一些不同的知識營養,他們的需要,還包含接觸營養的「方式」。我不刻意求氣氛活潑,但非常重視孩子反應的講書方法,正好給他們另一種學習的氛圍。

每星期三的下午,有七個小朋友會到工作室來與我相聚,我稱他們為七個小矮人。這一年,他們所讀的古文,都是我以「孩子從生活經驗中,能不能理解」為基礎的選篇。文字的難度並不在我的考慮之中,因為,如果不學,再簡單也不可能成為自己的工具;肯學,絕沒有學不會的。

回顧過去這一年,我認為多數孩子最缺乏的是「成人跟他們討論知識」。這也是我希望父母盡快要實踐的日常關懷,關懷的工作不能外包,長久的損失,絕對會大於暫時的輕鬆。這一年裡,我跟孩子因為累積下一些知識基礎與學習方式,所以便可以夢想做更豐富的事。

上星期我去馬來西亞,古文群組沒有新的內容,但小矮人們很自動,寫信跟我要功課。我從舊文中給他們派了新的功課,請他們以《世說新語》中的《自新》周處的故事為藍本,改寫一篇自我反省。

我讀了孩子們的習作,大笑了好幾回,一為他們的自覺而開懷,二為他們想盡辦法要把讀過的古文應用其中而開心。有心的爸媽,趁著暑假,也給孩子做做,但不要先參考別人的習作,讓他們自己好好想想,以免因為不自覺得的過度指導,而錯失了孩子本可發揮的歸納與應用。

這星期,我們讀韓愈的雜說四《千里馬》

世有伯樂,然後有千里馬。千里馬常有,而伯樂不常有。故雖有名馬,衹辱於奴隸人之手,駢死於槽櫪之間,不以千里稱也。

馬之千里者,一食或盡粟一石。食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是馬也,雖有千里之能,食不飽,力不足,才美不外見,且欲與常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盡其材,鳴之而不能通其意,執策而臨之,曰:「天下無馬!」嗚呼!其真無馬邪?其真不知馬也。

不要先把比喻辨論的文旨介紹給孩子。單以「普通馬」和「可以跑千里的馬」來分別「普通養馬人」和「伯樂這個人」的不同,從「對待的方法」中所引出的「了解」已完全浮現於字裡行間了。

養馬的方法在最後一段的三個動詞「食」、「策」、「通」,其中餵與驅,是養馬者的動作,而鳴是馬的動作,養馬人這一方是「通」,也就是養馬者與馬之間的了解。孩子可能會因為三句讀起來是「策之、食之、鳴之」而誤以為鳴者是人,要跟他們討論這一個句子的結構。

另,「食」在本篇有當名詞和動詞兩種用法,讀音不同,請孩子一一找出來。

以下是我改好的其中一份小矮人功課,提供給大家參考。

凱庭年幼時,急躁粗心,為同學所詬。又時間管理不佳,姿勢不正,並皆冒犯友人。桃子腳同學謂為三短,而急躁粗心尤劇。或說庭,站坐端正,凡事計畫,實希三擾去其二。
庭試端正姿勢,又凡事計劃,然或行或止,同學竊相笑,皆謂庭故態復萌。庭聞同學相慶,始知為人情所忌,有自改意,乃入三峽尋二師。
翁師不在,正見蔡師,具以情告,並云:「欲自修改,而小學將畢,缺點未去。」蔡師曰:「古人貴朝聞夕改,況君年紀尚幼,如朝陽之出。人患志之不立,行之不堅,勿憂同學不喜。」
庭遂自改勵,日日勤學,終為群生榜樣,學習模範。

請所有的小朋友看過後,把Bubu老師換過的字,與原字細加比較,如:

患與責、詬
暴改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