幾個月前我提到跟媽媽談起了林語堂的《京華煙雲》,她不只對主角的名字一清二楚,而且對於情節沒有淡忘;不知道是什麼原因,看過我這篇感想並且來上媽媽班的同學們,都以為我跟母親對於這本書的連繋是連續劇。
然而不是,我與母親其實是藉著各自閲讀的文本來進行討論,母親讀的是日文翻譯本,我讀的是中文翻譯本;只因林語堂是以英文寫成這本小說的。
我並不知道《京華煙雲》有拍過連續劇,其次是母親在受教育的階段與忙碌的一生得以空閒的某些階段,她的閲讀量其實都很不錯。或許應該說:她還沒有經過一個被電視或電影吃掉,錯把看劇當閲讀的挑戰,所以我們總有許多事可談。
大概是一年多前吧!記得有一次我們在晚餐談起一部電影,就在《孤星淚》或《孤雛淚》不確定當年電影名稱時,媽媽以絕對專心於題目的口氣開囗説:你們把故事說給我聽聽看。才聽了一小段之後,她就提出了這個故事裡最合理的核心,也就是主角,她從眼鏡中射出絕對自信的光芒,説道:「你們都錯了,這是"將巴爾將"」
媽媽經過,但沒有參與這個雨果原著故事以音樂劇重新表達而大流行的過程,但她在高中的時候,曾好好讀過原著的翻譯文本,所以,可以在九十幾歳時,用最接近於Jean Valjean的發音來區辨我們毫無意義的爭辯。
文字與文本是重要而持久的,是趣妙無窮的。我想起自己多麼地堅信這些好處,所以至今,我幾乎不聽自己沒有讀過文本的有聲書,而我也反對孩子們過度借用聲音的優勢,而不把文字抓牢。
我很幸運,從自己所敬佩多位極年長的長輩身上,一次又一次的體會到一個人無盡的快樂,與思想的財富在自己心中的文字倉庫裡。
我因為如此,而反對老年子女忽視父母永存的精神財富,不允許他們興奮地談論知識與經驗;我也因此而更願意孜孜地進行對家長的提醒,並親自耕耘、督促孩子們對於文字的接觸、學習、希望他們了解,願他們在努力學習後感受喜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