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答應小朋友給他們一首長一點的詩,但為了還在努力追趕的人,我還是先選了格式整齊的詩,這樣比較容易背誦。
五月有母親節,五月也是燕子的繁殖期,有些舊建築物的廊道簷下可以看到詩裡描述的景況。
中國人從顏色又稱燕子為「玄鳥」,了解燕子的習性之後,就會發現白居易這首詩,不但詩裡有靜動態圖,詩裡還有生活科學的描述。像「辛苦三十日」大約就是燕子從巢裡餵哺到出飛的時間。而兩次出現強調雄與雌,是燕子養育後代的習性;牠們從孵育到餵養都是親鳥合作共職。
幾個月前,小朋友已讀過唐宣帝為白居易做的悼念詩,請趁機復習。白居易的詩用字很淺,敘事道情,望文就懂其義,是老少能解的原因。這首詩名中的「叟」是「瘦」的本字,大部份的叟字都做「年老男子」解,但如果是西方人名中出現的叟,就完全以此無關。如英國中世紀作家Geoffrey Chaucer翻譯成中文名字時,大家慣用喬叟就與此字無關。我提出,是因為看到四年級課本的例題,把「米勒」當成勒字的示範造詞,我覺得這對小朋友認識中文字表意的特質混淆,有空可以跟孩子說明。
讀這首詩,只要讓孩子以看懂寫實故事一樣的心情進行就好,不必刻意強調它的教導。人生道理是慢慢學的,但腦中要存東西才有可能反思。這首詩是白居易看到一個老先生在悲嘆他的孩子離家不管他了,於是做了這麼一首詩提醒說,你不也就是當年的那隻喚不回的小燕嗎?簡簡單單,沒有說教。我們也先著眼文字的陳述力量就好。
燕詩示劉叟 唐 白居易
梁上有雙燕,翩翩雄與雌。
銜泥兩椽間,一巢生四兒。
四兒日夜長,索食聲孜孜。
青蟲不易捕,黄口無飽期。
嘴爪雖欲敝,心力不知疲。
須臾十來往,猶恐巢中饑。
辛勤三十日,母瘦雛漸肥。
喃喃教言語,一一刷毛衣。
一旦羽翼成,引上庭樹枝。
擧翅不回顧,隨風四散飛。
雌雄空中鳴,聲盡呼不歸。
卻入空巢里,啁啾終夜悲。
燕燕爾勿悲,爾當返自思。
思爾爲雛日,高飛背母時。
當時父母念,今日爾當知。
這首詩有些詞先前我們已經讀過了:
雄雌〈兩兔傍地走,安能辨我是雄雌〉
模仿聲音的形容有:唧唧復唧唧、扎扎弄機杼、胡騎聲啾啾。
爾〈曩者爾心或開予〉
應該說明的有:
銜泥:鳥築巢的方法很多,趁此機會說明。
四兒日夜長─長大的長,不能唸成長短的長。
黃口──請上網查「雛鳥」照片,讓孩子了解用黃口形容雛燕多麼合理,這種方法在修辭學上叫「借喻」。有些修辭學對孩子來說很難,但「借喻」不難,就像他們聽得懂「借錢」一樣。本來「不是」的,但借來用一下。為什麼不直說而借喻,有很多原因,有時是為了避免重複,有時是為了音韻或語言的豐富感。詩人用黃口借喻小鳥簡單而生動。只要看過燕巢的人都知道,小燕整天張著大嘴那很餓的樣子,黃口的確很搶眼。又因為半身幾乎都被鳥巢遮住了,人看得最清楚的,就是那張「黃口」。他們的爸媽成燕就不一樣。用這個角度跟孩子談會有趣的多。
須臾:一下子。〈我認為這個詞要單獨解說,記憶起來,雖然現在不常用,但因為已經有兩千多年歷史,常會在古詩文裡出現。〉
一一刷毛衣:這一句能讓孩子看到同樣的詞指稱不同的意思。人能辨識其中的不同,表示對文字有彈性和全景的觀照力,前後文推想合理性,是了解字詞最重要的習慣。
「雌雄空中鳴,聲盡呼不歸」這兩句讓孩子想一下,是誰在呼,是誰不歸。
啁啾也是模仿聲音〈狀聲詞〉,但比木蘭詞中的「啾啾」多一個音,所以更有變化。因為,兩者所要形容的對象不一樣,前者是燕子難過的哀啼,後者是強悍軍隊的呼嘯,如果用兩個音,力量無法直貫讀者的印象。
父母念:是父母思念,千萬別讓孩子想成「父母嘮叨念」。因為常常聽到有人喜歡用「碎碎念」這種詞,怕孩子只從聲音連結此句為:爸媽愛嘮叨。
聽音與寫字的差別就在意思的精確。上次看到孩子寫「破頭爛鐵」,順便就講,可不是「銅破血流」喔!
【Line 古文群組加入方式】
請在Line中點選:http://line.me/ti/g/NmJbq7VE39
加入後請先至筆記本查閱我們所讀過的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