媽媽來台北的時候在看NHK一星期一次的連續劇「胡桃の部屋」,之後她跟我談起向田邦子,說自己看過幾本她的書,對於向田筆下所描寫的世界,總覺得有些灰暗沉重。我知道陽光對我媽媽的意義有多大;17歲外婆突然過逝與家庭極大的變動曾使她一度非常自暴自棄,我想,一定是對於陽光的渴望使我的母親把自己從自憐無助的深淵中拯救出來;她了瞭解選擇與命運的相關、相信尋找陽光也可以是一種選擇。
我跟母親說我喜歡向田邦子的散文多過她的小說,她有很多文章描寫自己家庭中的親子關係,所以兩年前我就把她的作品選在閱讀課裡,與心岱姐一起導讀過;我還在課堂上為學員做向田邦子的拿手食譜。
向田邦子昭和四年生,51歲那年來台灣因空難離世,她長我母親一歲,筆下細膩的生活小節使我想起母親口中的童年生活;或許,這是我讀她的書而感到特別親切熟悉的原因。
我總在向田的文章中讀到一種「理解」,儘管不知有多少文字曾出現她心目中「理想父親」的形象,但對於現實世界中那個脾氣十分暴躁專橫的父親,向田邦子卻以多端的理解,把那複雜的愛收藏起來;在我看來,她把人世間為人子女應該有的厚道以非說理的方式表達無疑。
我們大可以期待一個完美父母的出現,然而那份期待不是對自己的父母,而是希望自己做得更好,因為,理想存在於我們心中的勾勒;向田邦子的書或許有些沉重,但讀後讓我因理解而有更清楚的領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