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每次給小朋友上課,心情都是「亦喜亦憂」,我猜,這就是中年最特別的地方;你明知舊價值中有一些是一定要努力才能保存,但同時也知道有人已經打算要妥協了。這種了解難免落寞,所以,只有更加努力才能維持希望。
昨天我跟一位比我年長的朋友說:「我好擔心現在的小朋友的說話品質,但我覺得他們講話難聽,並不是故意的,而是不知道這樣的話不好聽、也不夠友善,我們應該常提醒他們,要做好榜樣。」
我舉例說,上課時,我問一位小朋友是否介意跟自己的手足分開,跟另一位小朋友同組,她回答我說:「我沒差啊!」我當時愣了一下,覺得這樣的話不像是她平日的語言水準,我猜這是從大人學來的,他們覺得很酷,卻不知道在這種情狀下顯得不禮貌也不友善。
類似的話還有另一些,如: 要不然咧!不錯吃! 這些話都屬於不是絕對錯,但語境非常粗糙的感覺,顯現了孩子語言上的營養不良,被流行所害。
有一次小米粉被嚇到了,我聽到她在糾正孩子說:「這是很難聽的話,以後不可以說喔!」問了她,才知道是孩子說「噁爛」這兩個字。 我的朋友聽了我的擔心後,只簡單地下了一個結論:「這沒有辦法的,現在的年輕人,現在的孩子都是這樣。」 我不認同我的朋友,不認同是因為,我們不能這麼想,這種想法就是退守,對正需要指正與善導的孩子來說,非常不公平。
我常想,一個孩子如果真正了解了正確的意思,也知道好聽與難聽才選擇這樣說話,那我們沒話說。但如果他連自己的用語為什麼不適切都不了解,這就是成人與社會沒有負起責任。
的確有很多極該注意自己語言影響力的人並沒有好好說話,我們在傳播上所見的許多現象,卻不一定代表了絕大多數人的希望與需要。
我們應該要多關心身邊孩子的語言表達,良好的談吐是他們最大的競爭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