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一定是個可笑的畫面,一個50幾歲的人被10歲不到的孩子「逗」哭了,而孩子對她說:「開玩笑的啦!不要介意。」這是星期六上午小廚師結束時的情景,我送孩子出門時,忍不住流下眼淚。

他們講了話讓我感到傷心了,但孩子們不知道我傷心的原因是什麼;我很憐惜他們、很生氣整個社會,又同時感覺到自己的無能為力。

社會喜歡講反話來逗弄孩子,用不對的行為來反差小孩的可笑,這只是因為我們不懂得他們的需要。孩子們並不知我們的輕率,一心想得到大人的歡顏,於是以為驚與笑就是一種注意與關愛;慢慢地,不得體的視聽言動在這種經驗中成形了。

星期六,我對孩子們說:「今天你們可以這樣跟我說話,但希望以後到別的地方去,你們不要對其他的人說同樣的話,他們聽到,一定會很難過。」

教孩子的事,可以流淚但不能灰心;一方面是孩子還小,很多習慣是在不自知中養成的,另一方面則是因為灰心會波及其他的孩子,如果因此改變心意或降低規格,對孩子不公平,更使學習受影響。

這是我在10分鐘之間的領悟。簡單吃過午餐,我又準備好以一貫以來期待的心情,迎接下午到來的孩子們;星期六,我過完很充實也很愉快的一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