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兩年,每一個暑假Pony都自己縫提袋,我只教她基本的裁縫車用法,剩下的步驟與作法就讓她自己去摸索。我看她畫了設計圖、甚至先縫出一個迷你樣本出來、遇到問題找資料,連幾個好笑的錯誤也不是沒有意義的。

在學習的過程中,完全知道每一個步驟然後跟隨,是使教育變得僵化、無趣的一個主要原因。我喜歡孩子有一些摸索的時間與空間,我也想以這個角度再跟大家談我們對孩子學習的想法與互動。


貼完「給小P」之後,大家在回應中談起了要不要從小學畫或各種才藝的問題。我覺得應該把這些年心裡的一些小感想整理一下,不要讓大家只看到我們家經驗的結果,而不了解當中的心路歷程。

Pony決定要提出Art School的申請時,第一個面對的價值衝擊是她的學業成績太高,很自然讓人起了「可惜」的感覺。因為在傳統的觀念裡,成績就像金錢,能買到更「有價值」的東西,為什麼要浪費這當中的差價呢?

從成績的座標圖上來看,PonyGPA超過4,她所有大學的預修課程〈AP〉已參加完考試的五科全部都拿到最高級分,此外,她也是三個榮譽學生協會的會員。當我們完全贊同她去讀藝術系的時候,只告訴Pony,不要受分數的影響,成績是努力求學的評量,卻不是用來論斤論兩換取未來的根據。

還記得Abby剛上大學那年暑假在店裡打工,在台灣唸國三那年的一位同學的爸爸,特地來問她上哪個大學、讀什麼系,然後給了她一個結論:「唸語言學以後要幹什麼啊?我女兒唸高醫牙醫系,以後是個醫生呢!」我們這位語言學家十分納悶,她一直想不通,為什麼她的同學又要從「高一」讀起。

我想,這就是多數人對人生的看法。從小用功讀書換成績,長大成績換工作、金錢。但是,Eric跟我卻不想以分數為標準,影響孩子這樣決定自己的人生。

我們沒有什麼能給孩子的,於是決定除了給十八年的照顧與一直持續的愛之外,還要給她們一種真正的自由──讓她們尋找自己價值的自由、走自己路的自由。

上個月Abby回新加坡 ,有一晚我們在床上聊天,我問她會不會後悔讀語言學?她說:「不會,但是這個系對我來說很簡單,所以這兩年,我其實已經把需要的學分都修完了。」我交待她不要提前畢業,大學是人生非常特別的階段,再利用剩下的兩年去別的學院修課,好好生活,不急著把這段路走完。

我之所以說了這許多片斷的想法,是希望大家能了解,在過程中非常努力是我們帶著孩子追求的生活態度,但是這些努力所造就的表像成果,卻不是我們帶領她們進入自己人生的唯一入口。

從小學習才藝絕對不是壞事,但是,學習的過程很重要。Pony非常贊成技巧的訓練,但是她一再強調訓練不該像亞洲社會的美術教育,從小做得過度而僵化了。

有一次我們談起好的藝術學生,她覺得那是「熱情」與「天賦」會合而成就的一件事。她提起有一兩個同學好可惜,對藝術真的是那麼有熱情,但就是沒有天份,看著她們非常努力,筆下卻沒有好作品;另一兩個呢,很有天份,可是面對藝術完全沒有興奮之情、眼睛不會發光。

她又一再強調,很高興自己去年修了大學藝術史,因為這堂課對她來說不是只為了記憶那些重要的知識,而是幫助她在整個藝術的發展中找到自己的相對位置,也感覺到自己受到哪些啟發與影響。

雖然這十年來,Pony並沒有正式拜師、定期去學畫,但是我卻常常看她翻著一本書就開始畫。每個時期喜歡的東西也似乎都不大一樣,我只觀察、沒有意見,努力在這些線索中感受她快樂滿足的程度,那是我十分寶貝珍惜的信號。

當一個孩子會跟妳說:「媽咪!我想念畫畫。」或一坐下來就是幾個小時不聲不響地在作品前,父母一定很清楚自己該用什麼心情來看待這一切。我唯一做的事,只是讓她的熱情在心智比較成熟的時候直接進入比較高階的學習,她因此也避免了一些訓練過度的滯礙期。

我想要跟花園裡的媽媽說的是,Pony的例子不應該讓大家反推為「不要從小學畫」,因為每個孩子成長的過程都不同,不同的才藝有不同的最佳訓練起點。但是如果我們能分辨「技巧」與「靈光」之間的差別,也許在送孩子去學才藝的過程中,就不會犯下揠苗助長的錯誤,讓親子在學習中感受到真正的安定與愉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