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一早搭高鐵往高雄的路上,我把該交給國語日報的「親子廚房」寫完寄出;晚上七點回程,本想整理一下「小廚師」的記錄,卻發現筆電的電力已有些不足了。
利用十七分鐘的電力,匆忙看了一下久未整理、亂七八糟的檔案;有些寫了一半的東西,也不知道為什麼,後來沒再想起要把它完成。
我一直非常健忘,事情一多,更是丟三落四。昨天,「小廚師」離開後已經三點多,我們圍坐在大餐桌午餐,像往常一樣,順便討論大家當天的感想與教學該改善的地方。
結束前,庭宜在遠遠的另一端兀自笑了起來,在大家的追問下,她說:「我發現Bubu阿姨現在常常看著我卻叫詩婷的名字,看著詩婷又叫我的名字。」真的,我那天也對著Bitbit叫著:「Pony,不要亂咬媽媽的桌子。」Eric大笑,然後急急在下通電話轉述給女兒聽。不過,我也有我的應變之道,昨晚工作之間,庭宜走到我的身邊,我決定不再冒險犯錯,直接請問:「不知這位小姐該怎麼稱呼?」她調皮得很,盈盈笑答:「蔡穎卿」。
雖然是一篇還沒有完全寫完的文章,但是,我還是把它貼上了,因為再看時,體會又從這裡接到那裡,有了新的轉折。
「困境」這個詞,看起來是大人世界裡的情感經驗,但是,越跟孩子們相處,我就越相信,其實有很多孩子也有過同樣的問題,而且,他們也試著用各種或許我們並不能完全了解的方式在克服這些阻礙。成長,是需要時間的──在時間中試圖了解、好好帶領;這是我在小廚師活動中學到、也想給父母們的分享。
整段時間的功課會展示出來互相觀摩
Pony的一位朋友正在看她的功課,之後,大家會互給意見
開學後的幾個星期,Pony在電話中告訴我一些上課的心得。她說:「媽媽,我昨天完成的畫,老師非常喜歡。在這之前,我畫了好幾幅作品,老師都很不滿意,一直到昨天那幅,他才告訴我非常好。」
她接著又說:「我覺得在RISD很好,我們每個人都有自己很拿手或不夠好的地方,但是因為很努力在求進步,所以當老師直言對我們的不滿意時,我不會覺得難過。我也知道我們每個人都非常想要跨越自己的困難或現況,而且輪流在做“最棒的人”。」
我很高興聽到這番分享,心裡馬上想起一位攀登艾佛勒士峰的探險家說的話:「艾佛勒士峰是無法征服的,我們征服的只是自己。」對生命的成長,這真是最好的一句話,無論大小的問題,我們要征服的都是自己──自己面對問題的心態與能不能採取行動的決心。
我想起Pony曾在一篇文章中回憶自己的學習過程:
我在某些學習上比較慢 比如說,我跳舞得花比別人長的時間來記舞步;從小到大,爸爸教我數學也總是要花更多的時間來講解其中的道理。不過,這並不代表我不能學習,只是我在吸收時,理解的路線常常跟別人不一樣,我需要時間來消化。
在一個很強調快速學習的社會,這當然是一種阻礙。當高一我開始上藝術課時,突然感受到自己的優勢。因為,我發現自己很快就能了解如何使用媒材,連讀藝術史那些龐雜的資料,也很容易就記了起來。
這使我感受到,熱情與成就就像鐘擺的兩端,當熱情推我向前時,那動力的另一端,成就會使我想要做得更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