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日在台中的演講會後,我收到一封信,內容往返如下,我想在此跟大家說抱歉,並更正一個由我傳遞的錯誤知識分享。

BuBu 媽媽你好 ^_^

我是您的一位忠實讀者


首先,我想先藉這個機會,誠摯的跟您表達我最深的感謝。謝謝您在百忙之中,仍抽空寫文章跟我們分享很多那麼棒的觀念,不管是好好說話,學著掌握自己……都影響我很多很多。非常的感謝您~
 

在那天的演講中,您提到在熬魚高湯的時候,撈起魚頭前,要把魚頭跟水接觸個幾分鐘,背後的原理是虹吸原理。由於對這個原理並不是很熟悉,所以除了當天晚上上網查了一下之外,第二天上班也跟同辦公室的物理老師進行討論(ps.我是一位高中化學老師,而我們辦公室有”中午討論科學”的習慣;對了,大家都是你的忠實讀者喔~)。

討論的結果如下,跟您分享 ^_^

 1. 虹吸的最原始的意義必須包括液體經過一個很像彩虹(ps.這就是”虹”吸原理的名字由來)的管子,向上爬升之後,在向下滑入另一個容器。

2. 近來已經似乎被大家延伸引用至液體因為壓力差而流動、也因壓力相等而停止流動的解釋。

3. 另,可參考下述網址:
http://zh.wikipedia.org/zh-tw/%E8%99%B9%E5%90%B8
 
你知道自然組有時候很討厭,會堅持一些事情,請多多見諒。

但我們覺得,維持最原始的定義去解釋一件事情,比較不會因為過度擴大,而造成原始意義的偏離。

所以從這個角度來看,熬魚高湯的這個小動作,是不是適合用虹吸來解釋,就會有一點爭議 ^_^
       跟您分享~

看了信之後,我非常慚愧,尤其是信末的一段話真是非常好,我覺得好受用。

我們覺得,維持最原始的定義去解釋一件事情,比較不會因為過度擴大,而造成原始意義的偏離。

在烹飪中,我一直在追求更正確的知識分享,當自己有錯得到指正,心中是感謝的,也覺得應該盡快跟大家說一聲。

我的回信如下,希望能藉此貼文更正當天演講中的錯誤。

親愛的朋友:

 
非常謝謝妳的來信,我想,能開誠討論才是知識與我們的美好關係,這當然不該被視為批評或挑戰。
 
在我演講中所提的「瞬間多取旨味」或「使油炸物不積存油脂」的確不該說是虹吸,而應說是分子的拉力所形成的現象。利用這個方法,我們在操作時的確會比把食物懸空,純粹利用重力滴油或取食材的旨味要快很多。也許我這個說法還能得你們討論後的指正。
 
我會更正虹吸這個說法,也謝謝妳的同事讓我能有改正的機會。

關於這個現象如果你們有其他原理可以說明,請一定讓我了解。
 
再次謝謝!
 
Bubu

次日再度收到回信

親愛的Bubu媽媽:
 

謝謝妳用最正面的角度來看待我的那封信。 

 

關於瞬間多取旨味以及使油炸食物不積存油脂,從化學的角度來看,妳提到的分子間作用力(http://content.edu.tw/senior/chemistry/tp_sc/tag.3.10.6.html),應該就是最完美的解釋方法了!不過,真的不需要做什麼更正啦!我想,在我們辦公室認為應該忠於虹吸原始定義的同時,一定也有人覺得擴大解釋亦無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