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南下高雄,明天開始為春假小住校的空間做進一步的整理。當然,五天、十幾個正餐和每一天的點心的備材是一件費心,卻也是令人極興奮的工作。

前幾天,翁大哥與我仔細地討論了在這次小住校的五天中,要如何為孩子們的知識學習做更好的準備。希望他們能身心都感到充實地渡過春假。
這一梯次的新舊生各佔一半。五位舊生也都至少有過三次小住校的經驗。相信他們一定可以主動發揮友愛的關心與經驗上相扶持的力量。

另,
綜合上個月小朋友在課程中的問題,其中所反應出學習上經常出現的浪費,提出幾項建議供家長參考。

1、動筆的習慣是很重要的。手中有一支筆,可以具體地幫助我們理出問題的頭緒;成人尚且有此需要,更何況進行知識奠基的孩子們。而現在,小朋友們往往懶得動筆。
無論語文或數學的解題,我在課後都會反覆檢查。從孩子的筆跡與條理中,常常可以看到他們面對功課時的心態和方式,也就是我們常泛泛說著的「專心」。一個人是否全力以赴、亦或等著熬過時間;是否誤以「快為好」而草率行事,又或者,極相反地,不管時間限制,一逕慢調斯理。(在作業中畫無關的圖,是一個孩子最常用來耗掉時間的方式。)從功課中都可得見。

筆記中,我也會看到孩子們是否懂得應用經驗、背景知識,取最「簡直」的方法來解決問題。簡單的舉例,七、八年級的孩子,往往在解數學題時因爲手上有牛刀而大費周章,現學現用,真所謂「不管三七二十一」,那樣大刀闊斧地揮灑,看了既感佩,也擔心;感佩他們的不辭遠路,擔心判斷力未拿出使用。
在我眼中,同音異字的出現,也同樣是判斷力的問題。所以,希望家長在平日關心孩子功課時給予相關的指導。

2、不要在「學過」和「沒有學過中」,輕率地就畫一條線來做為「會」與「不會」的藩籬。所謂的「想一想」,就是在自己已有的知識或資料庫中找到「可能會」的曙光。

3、在生活性的處理工作中,最常見的問題與知識功課其實並沒有很大的差別。
a、因為不經判斷,就會出現拿錯工具、或工序錯亂或小題大作。
b、因為以「做過、沒有做過」而自我限制,所以不能更快應用經驗。
c、因為草率而不能更精致地完成工作。

如果家長問我,生活技能學習和知識學習可不可以互相為用,我的回答是:絕對有幫助,但並不是輕易就完全可以被轉換的能力,也因此,在每一堂課,我才規劃成既有實作,也有所謂讀書的學習。因為,我認為,各自所要吸收和努力的工作並不相同。
不是一個手作很強的孩子,或考試成績總是很好的孩子,在自己願意的那一天,自然而然就可以取得另一種範疇的能力。那是兩種不同範圍的辛苦才累積的能力。也可以說,都要曾經辛苦過才能擁有的能力,但如果從小不自限,父母又給予恰當的輔導,一定可以平衡愉快地長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