悲莫悲兮受欺凌

霸凌不是一份自創的行為,它是經驗的複製;是惡意對待生命的變本加利。事實上,霸凌時常以不同程度的輕重出現在我們自身或周遭,如果訂一個能供我們檢視的標準,相信霸凌最簡單的定義就是:對發出者來說輕而易舉,對承受者來說深具傷害;只因我們常忘記這個標準如此之低,而影響如此之深,因此,霸凌就沒能成為日常自省的習慣,家庭可以說是它的病灶。

當校園發生了嚴重的霸凌事件時,每個家長都很擔心、痛苦,社會開始關注各種調查、主張,而我們也熱衷於事件的討論,但這樣的關注能改善多少霸凌的狀況?會不會還有比提數據與討論更重要的事情該做?那就是整個社會像注重環保那樣,全面地從生活中幫助孩子重建對紀律的深度認識;而重建的方法就從自己下定決心當一個好大人開始——一個示範良善心意與端正行為的「好大人」。

我建議讀這本書的時候,不要只進到「現象觀察」這一個層次,也不要只把書中的例子用來告誡孩子,或把方法建議當成規條來執行,比這兩層更有意義的,是穿透書中的例子,把其中的分析與建議方法重疊於自己的生活狀況,深刻地理解與自省。

如果因為這本書,我們能看到自己雖然有心於教養,卻在無意中常發出霸凌的電波,並願意把自己的家庭改變為更溫良、更安人心的行為學習地,那麼,這本書的影響才算真正開啟。

——蔡穎卿

為了展望的回顧與反思
https://bit.ly/3QlIa94

河西路七號1F樣貎的改變
https://bit.ly/3NZOce3

糾紛過程
https://bit.ly/3tzZ9L2

父親追悼會記
https://bit.ly/3zFloTH

紀念爸爸
https://bit.ly/3xXwkLm

繼續的霸凌
https://bit.ly/3xTZJ8Y

等待開庭前對環境的感懷
https://bit.ly/3tB8z9i